清明节习俗,扫墓祭先
清明是一个节气,也是一个节日。这个节日的传统节俗活动是上坟扫墓祭奠先人,还有插柳、踏青等。今天济南公墓网小编就带着大家就先简单说一下扫墓祭先。
清明节是我国的三大鬼节之一(另外两个是七月半和十月一),最主要的节俗是祭扫祖先坟墓。上古之时,“墓而不坟”,就是说只打墓坑,不筑坟丘,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。后来墓而且坟,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。秦汉时代,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。《后汉书 明帝纪》引《汉官仪》说:“古不墓祭,秦始皇起寝于墓侧。汉因而不改。”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了五礼之中:“士庶之家,宜许上墓,编入五礼,永为常式。”
祭祖本来是最能体现我国民众孝思的礼俗,得到官方的肯定之后,清明墓祭之风必然大盛。早在汉代,在朝做官的严延年,每逢清明,要不远千里“还归东海扫墓地”。魏朝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,并且时间极长:“任事之官,吉凶请假,定省扫拜,动辄历十旬。”民间耽搁不起那么多时日,但届期也是“田野道路,士女遍满,卑隶佣丐,皆得上父母丘坟”。而在当代中国,这种习俗仍然十分强固,所以清明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。
清明节作为鬼节之一,其独特之处就是墓祭,这种特点当然要被人们充分地利用。户外的墓祭最具表示家族兴盛的功能,坟头纸钱、纸幡、花圈,正是后继有人的标志;供品多而讲究及家人冶游之盛,又是家道殷实的象征。如此,怎能不着意大肆地安排、活动一番!晚近以来,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。国家把清明定为法定节日,也是为了给人们的这种礼俗提供方便。不过,现在与过去有了不同,一是墓祭时多用鲜花,一是所祭奠者不只是先人,也可以是其他尊长师友。
清明节与另外两个鬼节比较来看,特点是墓祭,民间也叫上坟、上冢,即去墓地祭奠故去的祖先和亲人。这样的选择,有着充分的自然季候和社会生活基础:冬季寒冷,虽然可以上坟烧纸,但不宜较长时间的流连盘桓;夏秋天热雨多,又是农忙时节,而且对扫墓培土来说也为时已晚。因此,清明就成为墓祭的最佳选择。
清明的祭奠先人之所以也叫“扫墓”,有着名副其实的内容。所谓扫墓,就是要清理墓地,去除杂草,修补坟墓。旧时民间大多数的坟墓是掘土、堆土而成,墓地难免杂草蔓生,而由于雨浇水淋,甚或鼠狐打洞,坟头也难免“沟壑纵横”,甚或塌陷成坑。这对满怀孝思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不能容忍的,必须清理、修补。清明时节,大地消冻,雨水未临,人又不忙,正是清理、修补的大好时节。